Tuesday, September 11, 2012

國債或創20年新高‧大馬債赤暗湧?

 2012-09-10 17:44
三千多年前,周武王伐紂滅商,建立朝代時,周朝十分興盛,被世人喻為“大周八百年",沒想到,800年後,周赧王被債主逼得躲在一座台上,成了東周最後一個國王……
誰也沒料到,希臘這個3千多歲的文明古國,今天會落得“周赧王"的下場,而大馬目前的國債和赤字水平會否是“周赧王"的前身,或許,可從大馬國債和赤字有多沉重,來釐清“債台高築"的迷霧。
“大馬國家債務自2007年2千660億令吉幾乎倍增至4千210億令吉,是區域第2高,若以大馬人口2千800萬人言,幾乎是每個人背負高達1萬5千令吉的沉重國債!"
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估計大馬政府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(GDP)比重,可能會在今年創下20年新高水平之際,大馬一步一步走向“周王"窮途末路的流言蜚語四起,因為自70年代起,大馬預算赤字可謂有增無減。
1920年時,歐美總債務其實僅佔GDP的1.5%,但自1980年初卻不斷走高,不知不覺中,歐洲國債已達近4倍,美國近3倍。
這正說明了,債務的堆積不是一朝一夕!
目前,大馬公債佔GDP比重約54%,相對當前相繼淪陷的歐豬多國,債務比皆超過100%,確實是小巫見大巫,但若和其他東盟國家相比,大馬的國債和赤字皆處於高位。
財赤佔GDP逾4.8%
冠東盟
若以大馬去年財政赤字佔GDP逾4.8%言,不僅在亞洲新興經濟體中排名第二,僅次於印度(印度財政赤字多達5.8%),更是東盟區域之最。
反觀,東盟其他國家的赤字,大部份皆不到1%,新加坡約0.3%;泰國為0.9%,即使近年經濟迎頭趕上的印尼,赤字也僅1.3%。
值得一提的是,大馬去年國債佔GDP51.8%,新加坡雖以高達93.5%領先,惟新加坡的赤字並沒有因此惡化,難免令人聯想,大馬的赤字可能源自財務規劃的疏失。
數字會說話,現就讓我們用數字來瞭解大馬的國債和赤字水平,是否隱藏了計時炸彈。
過去40年
債務成長三部曲
根據國家銀行和財政部經濟報告,政府未償還債務自1970年不斷走高,約1984年時,大馬公債低於500億令吉,但1991年時已一度破短期巔峰990億令吉。儘管大馬順利在1997年前把國債降低至900億令吉,但自此債務水平可謂每5年倍增。
首季公債近4540億
大馬國債在約1998年升破1千億令吉後,再於2006年破2千億令吉,2009年時再破3千億令吉,直到去年已衝破4千億令吉。截至今年首季,大馬的公債已近4千540億令吉。
換言之,2011年的公債水平,由2007年的2千470億令吉暴增逾50%到4千210億令吉。這也難免有人質疑,大馬自1998年亞洲風暴以來一直舉債渡日,因大馬自1999年的10年內,債務增長高達4倍,若以大馬建國50來看,大馬的負債是每年增約1%。
債務逼近55%頂限
此外,大馬的債務頂限也不斷擴大。國債上限早在2008年4月自40%走高,政府早前祭出財政措施以應對全球金融危機,更導致大馬債務上限在2009年7月,自45%升高到55%。去年大馬政府債務佔GDP約54%,已逼近到財政部設定的55至60%頂限。
根據聯昌研究,政府債務在1971至2011年按年增11.6%,過去40年的債務成長可以“三部曲"形容。
★第一部:
債務在1970和1980年中期間,1971至1983年的債務增幅為每年19.6%;1984至1987年為每年增12.4%,主要是政府祭出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並執行顯著的公共計劃或投資。
因此,1980年債務佔GDP比重,自1970年平均46.5%提高到78.6%。
該比例甚至在1986和1987年,跨越100%。政府加速增加債務以縮短結構預算差距。
★第二部:
債務和財政赤字的反向問題導致政府採取痛苦的財政結構調整方案,包括重新以公共計劃為首,將公共領域的公司減至最佳的數量,同時私有化政府機構、謹慎和致力管理債務。
1987年,政府推出政策以預付更多沉重的外債,以壓制外債並減少債務利息負擔。這促使1997年的債務佔GDP比,自1987年多達103.5%急降到31.9%。
政府順利大砍國債,部份歸功於1993和1997連續5年在經濟成長良好、收入成長強勁和開銷受壓下寫下財政盈餘。
★第三部:
自1997到98年亞洲金融危機,政府債務佔GDP比重按年走高11.5%,在2011年達4千561億令吉或佔GDP的53.5%,若以1989至1997年言,為每年增0.1%。債務升高主要是政府需資金應付15年的赤字。
大馬政府曾表示,不讓政府債務膨脹至占GDP逾55%,但其實若納入政府擔保貸款,大馬政府去年的實際總債務可能已破5千730億令吉,相等於GDP超過65%,若再包括許多政府擁有的企業,債務比恐怕更驚人。
聯昌指出,政府未償還擔保債務無節制地上升是另一令人焦慮的現象。這些債務自1997年增長迅速,在2010年杪,已自1985年杪的110億令吉升高到969億令吉,或佔GDP的12.7%,相等於每年平均增8.7%。
一般上,這些未擔保債務只有在相關法定機構或公司違約時,才會引發債務問題。聯昌相信,捷運計劃料再度增加間接性負債。
外資比例大幅走高
另外,債務可分為國內債務和外部債務,自亞洲金融風暴後,亞洲國家積極降低外債以避免財政地位投機客狙擊,大馬在歷經上一輪浩劫後也致力降低外債比例。
目前國內債務佔總債務高達96%,雖降低外匯風險,惟令人擔憂的是,外資佔本地債市比重不斷走高也提昇了大馬債務的潛在風險。
截至去年杪,外資佔大馬未償還國債和政府債券的比例,已從12和17%,大幅走高到23和37%。
行政開銷一直增
燃料津貼最沉重
大馬為何長期陷入財務困頓?基本上和國民的負債問題一樣,開銷太多、收入太少。
資深經濟學家白文春指出,津貼隨汽油價暴漲和政府開支不當,是政府債務和赤字高居不下的主因。
“津貼是政府開銷最大的一環,尤其油價早前狂飆,大馬開銷必然顯著上升。"
去年燃料津貼
佔收入近11%
政府去年津貼多達328億令吉,今年估計破330億令吉,政府自去年中展延合理化津貼計劃,更已導致今年津貼超越原定預算,促使政府高達五分之一的收入的營運開銷充作津貼。
燃料津貼是沉重開銷之一,去年燃料津貼估計佔政府收入近11%,比較2002至2010年僅5.9%,相等於每輛汽車約310美元的津貼。國油的天然氣津貼,每年就達180億至200億令吉。
輔助金傷財政元氣
白文春指出,因為大選蹙音近,政府遲遲無法向津貼下手,多次分發輔助金,更是導致赤字元氣大傷。
“雖然政府強調,這些輔助金,都在他們的預算內,但如果政府不接二連三派發這些輔助金,也不把去年多餘的稅收來派糖,政府絕對有多餘精力減赤,赤字也會比較小。"大馬政府於6月宣佈高達138億令吉的輔助預算,高達80%為保持汽油津貼和提高公務員薪酬。
競標計劃不透明
公務員多成負擔
另外,競標計劃不透明和政府直接開銷龐大也是一直令財庫吃不消的根源。
根據總稽查署,2010年的管理開銷共超支25億7千萬令吉,或超出原有撥款的1.7%,高達9個部門和機構入不敷出,即開銷超過所得的撥款。
白文春認為,政府沒有審慎挑選競標,導致連購買文具等小事,都可能惹人詬病,而政府公務員人數龐大,薪資、花紅其實都是沉重負擔。
第二財政部長拿督斯里阿末胡斯尼指出,行政開銷數額一直增加,主要是涉及了固定的開銷,如退休金、薪酬和債務。
兩大開銷去年達520億
以公務員多次加薪與各類津貼為例,這兩大開銷在2011年佔了多達520億,比2010的 499億高,這也是為何自1990年以來,除1992至1994年以外,每年的預算案均超支,即實際支出年年超出計劃支出,如今年6月中,便為2012年 預算案(高達2千328億),追加138億的額外支出。顯見,政府財政紀律過於鬆散,隨意性太高。
大馬公務員比例也曾引起全球之冠之疑,去年公務員人數多達80萬人,若加上軍警部隊的26萬大軍,人數恐已破106萬人,開銷達535億令吉,若再加上13州屬約10萬人,大馬公務員人數已衝破126萬人。
政府早前宣佈派發半個月或最少500令吉的花紅予公務員,雖強調不會影響赤字,但在市場人士眼中,這早已對原已沉重的赤字雪上加霜。
收入趕不上開銷
政府債務每年增11.5%到約4千561億令吉,赤字也不斷惡化。大馬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始已面臨赤字問題,過去15年的赤字不斷。
1982年赤字16.6%
達巔峰
在1970至1980年之間,大馬赤字介於3.3和16.6%,1982年是赤字的巔峰,達16.6%,超越1981年的15.6%,惟赤字佔GDP比重,曾在2009年達7%新高前,於2007年,自2002年的5.3%降低至3.2%。
大馬2011年赤字佔GDP的4.8%,較預計的5.4%低,歸功於額外的收入2.3%,惟政府提高行政開銷和全球油價走高促使津貼較預期高,抵銷了該利好。
當開銷超過收入,往往會出現“入不敷出"的情況,相同的,若政府赤字一直擴大,禍首往往逃不了政府支出太多、收入停滯,甚至減少所致。
儘管大馬過去曾大幅減赤,促使赤字佔GDP比例,一度自2009年的7%降低到4.8%,但在收入和支出無法平衡下,減赤目標一直裹足不前。
根據財政部,政府自2007年至2011年,收入僅從1千400億令吉成長31%至1千830億令吉,顯然,該收入遠遠無法趕上倍增的舉債步伐。
營運開銷每年增10%
收入僅增8%
大馬雖取得營運盈餘,但盈餘幅度已因營運開銷上升而收窄。大馬1997至2011年的營運開銷每年增10%,但收入每年增幅只有8%。
根據達證券,截至首季,公共開銷仍超越收入約60億令吉(或赤字約2.7%),公共開銷在未來數季很可能繼續升高。
聯昌指出,大馬2011年的營運盈餘自2010年的80億令吉猛挫至28億令吉,在營運開銷毫無約束下,營運盈餘能否持久?收入能否持續擴張?都是疑慮。
更重要的是,大馬的收入一直萎縮,目前,總收入的33%來自汽油收入、稅務佔約36.8%。
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,政府開銷一直超越收入,若2011年的開銷達2千290億令吉,營收只有1千830億令吉,當中的差距往往需以債務來彌補。
目前總營運開銷估計約65%為“鎖定"開銷,包括薪酬(佔總營運開銷28.6%)、津貼(18.3%)、債務利息(11.3%)、退休和遣散費(6.7%)。
營運盈餘每年挫13.4%
大馬1998至2011年的平均每年營運盈餘為104億,或每年挫13.4%,顯然,不足以應付發展開銷的迅速成長。同期平均每年發展開銷為362億令吉,或每年增8%。這促使1998至2011年,整體赤字介於1.8和7%。
發展開銷是財務政策的關鍵因素,以拓展國家的生產能力,進而推動經濟成長和投資。
在2008至2009年全球經濟衰退時,大馬的發展開銷尤其顯著。
大馬在2008至2009年的金融風暴期間,曾分別祭出各值70億和600億令吉的經濟振興配套,但實質出台的現金僅為130億令吉。
值得一提的的是,大馬是個天然資源豐富國家,相對其他缺乏“先天性"優勢卻能保住低赤字的亞洲國家,大馬國債無法與收入成正比,似乎引起了許多問號。
以去年情況為例,大馬去年收入走高歸功於油錢上漲所帶來的意外橫財,眼看這應助於減少國債,但政府開銷卻依舊多達176億令吉,當局歸咎於石油和柴油津貼增加、薪資開銷走高。
結語:
無論是“外行者"多慮,還是“自己人"低估,大馬國債和赤字長期有增無減已是不爭事實,然而,眼望債務讓歐元巨人接二連三地壯士斷臂,大馬會否有一天重蹈“周赧王"的覆轍,值得深思,或許可以從“魏絳"對“晉悼公"的告誡——“居安思危"中檢討大馬的長期財力。

No comments: